欢迎访问临沂市科学技术协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工作者之家  >>  科技工作者风采  >>  正文
杨清春:农业老把式念活蔬菜科技经
2020-03-31   审核人: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出生至今,一直没有离开“农”这个字——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后继续发挥自己“农民”种菜的专长。一个种菜的老把式迷上了科技,创建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实施“200亩日光温室蔬菜配方施肥及绿色防控技术”。带领386户社员,种植2000亩蔬菜基地, 注册的“清春蔬菜”被评为临沂知名品牌。番茄、辣椒、黄瓜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被农业部确定为供沪蔬菜基地,上海世博会期间准入品种11种,为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首批“农超对接示范项目”。

他就是杨清春,兰山区李官镇三官庄村人,2019年沂蒙最美科技工作者,临沂市兰山区清春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0年12月,临沂市兰山区清春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三温两防控”大棚实现增产30%到50%

在清春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的西红柿大棚里,杨清春一边随手扶着西红柿幼苗的枝叶一边向记者介绍:“这些西红柿大概还有四十多天就能挂果。”环顾整个蔬菜大棚,记者发现,里面空气干燥没有传统大棚那种扑面而来的雾气,原来,这就是杨清春申请了国家专利的“三温两防控”大棚。

杨清春介绍,“三温”是日光温、地温和后墙储温。相较于普通大棚,这种大棚顶部倾斜度适中,能够充分吸收日光温;底部下沉约80厘米,可充分利用地温;五米半的后墙全用泥土夯就,白天往里吸热,夜间往外散热,使棚内温度平衡。两防控是指在大棚进出风口处设置一层防虫网,有效防止害虫进入;地面覆盖地膜,可避免因地表水蒸腾造成棚内湿度过大,有效抑制病菌繁殖和传播。“传统的虫害防控,是对症灭虫。乡亲们就编出顺口溜夸赞新大棚,不进虫子少得病,喷雾器也不用。”杨清春告诉记者,“大棚里的学问真不少,如今种菜还得靠科学。老经验自给自足还行,拿到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力。”

在杨清春的示范带动下,当地三温两防控蔬菜大棚数量已发展至1020亩,棚内蔬菜一年3季轮作,大棚节约成本20%,产量增产40%。现在这种建棚以及管理技术已推广输出到新疆地区。

“土专家”引来院士工作站

1994年,兰山区科协与村里结对子,帮助发展大棚蔬菜。这本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好事情,可是对于祖祖辈辈以种庄稼为生的乡亲们来说却难以接受。与以往的蔬菜种植不一样,大棚蔬菜产量高、易管理,但是投入大,门槛高,农民不敢轻易尝试。摔打惯了的杨清春不怕,他认定这是科学,拉着村里7户村民,成了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2005年时,杨清春已有30亩蔬菜大棚。2008年2月,杨清春牵头成立了兰山区清春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动员本村及周边村民一起种植大棚蔬菜,并创新提出了“零首付、一免费、两统分、三共享”的清春发展模式,“老百姓空着手过来租棚,不用带资金;苗子、地膜都是团购,合作社统一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最后,扣除棚钱、农资费用就是农民的利润。”杨清春介绍道。

基础设施解决了,技术推广就成了关键,杨清春清醒地意识到,想要做大做强产业,掌握技术才是硬道理。为保证蔬菜质量,少走弯路,杨清春到处考察学习,还专门聘请了专家在田间地头建立工作室,常年在现场进行实验。同时建立了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对合作社未来发展进行指导。

在专家的技术支持下,合作社还发明了一种蔬菜弃物有机肥及制作方法,将鲜蔬菜弃物打浆为湿料,将干蔬菜等弃物粉碎为干料,两种料混合补氧发酵后在大棚基施,实现弃物资源化,减少污染源和病虫害传播,修复土壤,美化田园,也申请了发明专利。在科技的支撑下,合作社先后荣获农业农村部蔬菜标准示范园、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国绿色食品示范企业、山东省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区等荣誉称号。

合作社这几年的发展,正应了杨清春时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农业要上台阶,科技很重要。”最近几年,杨清春带领合作社成立了高蛋白植物研究院和蔬菜技术研发中心,注册了“奶树”“奶桑”“桑奶”等商标。目前合作社已与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临沂大学等高校达成合作项目17项,引进及研发新技术20余项。

“我自己就是农民,更了解农民需要什么,该如何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杨清春早已定下了目标:合作社将树立大农业新概念,进行远景规划,横向为衔接植物-动物-微生物生态产业链环,纵向为延种质优化农产品深加产业链条,筹建生态旅游科技示范园。开创农民专业社化单一物质产品生产为物质、精神文化、生态三大产品生产的新路子。

关闭窗口

临沂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临沂市兰山区博物馆前街南侧   电话:0539-8727780  鲁ICP备050040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