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智库是中国科协打造的高端科普智库,将聚焦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强化科普理论研究,促进跨界交流,推动融合发展,加强舆论引导,集智汇力,建言献策,服务新时代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今天我们推出对科普中国智库专家金振蓉的采访,听她讲述对于科普“精品”和科普智库的独特认知。
金振蓉
光明日报二级高级记者,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力专委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新华网:作为一个活跃在科普一线的资深记者,您对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有着什么独特理解?
金振蓉:“科技传播和科学普及这两个名词的变化能够反应科普工作发生的变化。”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科技传播和科学普及这两个名词的变化,能够反映科普工作在时间长河中发生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初,当时的科普是一种短缺状态,科普资源十分稀缺,很难找到合适的科研工作者来进行传播。随着网络的兴起和互联网的普及,近些年来科普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科技传播的概念实际上是从科普延续而来,并拓展了科普的内涵与外延。如今,科普从短缺进入了爆发的时代,当今科普市场表现出的爆发态势,即充满了各种观点和来自各种观点的交锋,造成科技现象的传播形成了一个复杂局面,从科学家向公众的单一传播模式转变为今天的呈现爆发性的科技传播态势,这其中包括科学家也成为受众的一部分,是这些年来科普发生的一个深刻变化。
新华网:近年来公众科普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此我国高度重视智库建设。媒体以及媒体从业者在科普智库建设过程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金振蓉:“媒体赋予智库“嵌入”功能,把科普内容引进日常报道。”科普智库的产生是应运而生的一个事物,标志着科普进入了新的阶段。媒体对于智库的作用不可或缺,智库能够从理论上研究和阐述清楚一件事,比如困扰人们的气候问题、医疗问题、养生问题等等,从理论上去阐释、扩清科学知识的概念。另外智库具有“嵌入”功能,把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嵌入到我们日常的报道,然后深入到我们的民生、社会、经济、政治等等各个领域。
新华网:您如何理解科普精品的概念?
金振蓉:“科普精品能够产生更好的社会传播效果,应该形成一种由智库引领的科普生态。”
科普精品能够产生更大的社会传播效果和更大的影响。在网络时代来看待这个问题,如今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媒介,信息呈现出发散性的特征。我对当今科普精品的理解是一种由智库引领,带领一批科技传播工作者和传播媒介来打造一个科普生态。比如航空航天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通过王亚平在太空给孩子们上的一堂课,将太空知识、航空知识嵌入到这项活动中去,能够让全社会少年儿童更加关心航天,热爱航天事业,从而培养航天理想。我们今天生产科普精品更多要立足于利于科技传播的生态,在生态中凸显科普重要作用。当今科普需要嵌入各个领域,大众通过从中接收信息,达到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精神的作用。
新华网:媒体从业者在科技智库和科普智库建设过程中,如何推动智库建设,助推科普知识落地?
金振蓉:“智库应形成连接公众的纽带。”在从事科普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平时的工作较为碎片化,且知识不成体系。所以要通过智库帮助科普工作者把碎片化的知识,构建成一种体系化的认识。首先,智库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与科学家沟通的专业性问题,把科学家的专业知识翻译成公众能够理解的内容。智库能够集众家所长,总结、归纳、探索专业化的技巧,引领科普工作者创作大众喜闻乐见的与科普知识融合的优质故事。其次,我们要从优质科普作品中寻找规律,指导并提高科普创作水平。在这方面媒体和智库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我们个人的经验也可以成为智库的一部分,形成理论性和规律性的观点意见,然后通过智库影响更多的人。同时,智库应形成科学家和公众之间的纽带,广泛联系社会各界参与到智库队伍和科普中,通过智库把优势力量集中起来进行整合,这对今后科普事业发展大有益处。所以我觉得媒体人和智库关系非常密切,对于科学普及能够起到非常好的实际效果,因此要更加强调媒体人在科普智库中的角色作用。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