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以前的实验相比,这次阿纳托利•拉普查克额外的引入了多模光纤和光纤束,更改了光学系统,优化了数据采集方法,期待能获得更好的效果。”10月18日,在浙江工业大学义乌研究院实验室,研究人员高兴地说。
自从2015年在浙工大义乌研究院的牵线搭桥下,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维亚切斯拉夫·彼得罗夫成为在义乌工作的首位外籍院士,并在义乌建立首个外籍院士专家工作站、浙江省光电信息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带领其团队专业从事国产压贴三棱镜的研究工作,每年在义乌全职工作时间就不少于两个月。
这一次,是他们今年第二次来义,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除了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信息记录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阿纳托利•拉普查克的研发成果取得突破,另一位高级研究员尤金•安东诺夫也成功解决了压贴三棱镜的测量问题。
作为政府支持、产学研结合、面向市场的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自2014年浙工大义乌研究院成立以来,已累计引进30个产业化研究项目,柔性引进22位省部级以上人才携团队服务义乌企业,签订近百项服务合同,合同额1.7亿元;研究院承办27场大型院士专家义乌行活动,服务126位院士来义考察。从2016年开始,工作站连续三年获评义乌市优秀院士专家工作站,2018年获批浙江省院士专家工作站。
打造科技企业“孵化器”
浙江工业大学是浙江省属重点大学,师资力量、科研实力优势明显,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60位左右。如何把浙工大的资源“为我所用”,让“躺”在实验室的科技成果真正发挥价值,这是浙工大义乌研究院成立之初就在思考的问题。
促进浙工大成果产业化,打造科技孵化平台是第一步。多年来,浙工大义乌研究院不断引进新兴项目入驻义乌孵化。
其中,柔性引进乌克兰彼得罗夫院士及其团队是支持义乌项目孵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以浙工大义乌研究院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以研究院“微结构压贴三棱镜批量制作技术研究”项目和浙江工业大学光学工程研究所为依托,通过国际科技合作方式,充分利用研究团队的研究基础、技术积累和科研条件,以“一种超分辨微结构衍射光学元件的制作方法”为核心专利,为浙工大义乌研究院压贴三棱镜折射单元优化设计、压贴三棱镜色散补偿技术、压贴三棱镜制作工艺、压贴三棱镜镜片装配工艺等四个技术问题,着力突破压贴三棱镜在国内批量化生产的技术瓶颈,促进压贴三棱镜技术在儿童斜视治疗领域的普及应用。
浙工大义乌研究院执行院长钱佩忠介绍,目前,国内常用的斜视矫正镜片非常厚重,不适合患者,特别是3到6岁儿童长期佩戴,而国内生产的小孔眼镜的治疗效果有限,国内也没有企业可以生产压贴三棱镜镜片,主要通过进口。
据了解,目前,国际领先的压贴三棱镜技术分为两种,一种是美国3M公司为代表的软膜压贴三棱镜,另一种是硬膜压贴三棱镜,国内并没有从事这方面的专业研究。而乌克兰彼得罗夫院士及其所在的信息记录研究所在硬膜压贴三棱镜方面有着很好的研究基础。“硬膜压贴三棱镜比软膜压贴三棱镜更抗外力破坏,更防外界污损,非常适合3到6岁儿童使用,所以我们非常看好硬膜压贴三棱镜技术在国内市场的推广。”钱佩忠说。
“我们给这些孵化项目提供场地、资金,提供创业辅导,还帮忙进行财务、人力资源、工商注册、管理等。”钱佩忠说,目前,在研究院内孵化的项目,很多已经成功孵化并投产。
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现实中,不难发现这样的问题:一边,大批的科研成果被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里,有些甚至长期闲置;另一边,大批中小企业却因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够而无法取得突破。
一直以来,浙工大就致力于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目前,乌克兰彼得罗夫院士团队与浙工大乐孜纯教授团队研发推广的硬膜压贴三棱镜等产品,已经成立义乌文烁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申请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目前公司生产的斜视矫正镜片已进入市场,填补了国内市场的技术空白。
走进浙江联动机械有限公司的车间,你会发现每台印刷机器上都装有一个特殊的传感器。通过它,管理人员只要在手机上安装一个APP,就可以实时了解机器的运行情况,实现远程维护、控制、故障诊断,降低生产成本。这套技术的运用同样来自研究院的院企合作,出自浙工大专家张文安之“手”。
同样的,在博尼股份,你也能找到院企合作的“身影”。由浙工大董辉教授团队研发的内衣自动检测包装生产线和智能裁剪系统如今正在这里成功应用,不仅为企业节约了人力资源,还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
这些都是浙工大产学研合作的一个真实缩影。多年来,浙工大义乌研究院围绕发挥浙工大学科人才优势,多举措对接我市行业产业创新发展,努力在政府智库、科技创新方面有所作为。仅今年上半年,研究院已组织科技对接活动200余次,签订科技合同25项,合同额2250万元,授权发明专利7项;协助7家义乌企业申报、建设科技平台;1项成果以150万元拍卖成交。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院不仅为义乌企业提供科研服务,也为研究院人才培养注入了“强心剂”。目前,研究院培养了1名义乌市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133创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2名第二层次人才、6名第三层次人才、4名义乌市创业导师;19名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光学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站工作。同时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特色活动。承办院士专家义乌行活动,委派专人开展义乌市院士专家智库建设、调研义乌四大产业相关企业需求200余项、协调院士与企业对接等相关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