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孝感市官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充分发挥企业科协科技力量,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聚焦再生稻产业,深化技术合作与创新
1、开展技术培训,提升生产技能
围绕再生稻种植的关键技术环节,企业科协的专家工作站在湖北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的支持下,累计举办再生稻栽培、绿色防控等专题讲座3场,培训技术骨干及农户100余人次。讲座内容涵盖再生稻品种特性、种植技术要点、病虫害防治方法、绿色种植理念等方面,有效提升了种植户的科学种植水平。专家们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诊断和指导,针对不同地块的土壤条件、作物生长状况等,制定个性化的种植方案,解决了许多实际生产中的难题。
2、引入新品种新技术,推进试验示范
为了筛选出适合孝南区种植的优质再生稻品种,工作站引入了3个新品种进行试验。在湖北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对新品种的生育期、抗逆性、产量品质等指标进行了详细观测和评估。同时,集成了机械化插秧侧深施肥、无人机植保等5项新技术,开展了相关试验示范工作。建成了200亩核心试验区,实现了从品种筛选到田间管理的全流程技术覆盖。通过试验区的示范作用,让周边种植户直观地看到了新品种新技术的优势,为后续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3、实施土壤改良工程,提升耕地质量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针对孝南区部分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不足等问题,工作站推进土壤改良工程,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准掌握土壤养分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实现了化肥的精准施用,减少了化肥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推广绿肥还田技术,利用绿肥作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经过持续实施,试验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了12%,为再生稻的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的土壤基础。
(二)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三产融合
在孝南区科学技术协会的引导下,企业科协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 +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官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与周边合作社和农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统一品种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物资采购、统一订单收购。通过统一技术服务,将专家工作站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广到周边1500亩种植区域,确保了种植标准的一致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同时,订单收购模式的实施,解决了农户的销售难题,稳定了农户的收入,提升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此外,企业科协注重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加强与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的合作,开展再生稻的深加工和品牌建设工作。目前,公司的年育秧能力突破8000亩,不仅满足了周边地区的种植需求,还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了再生稻产业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价值提升。
二、工作成效
(一)产量品质双提升,绿色种植成效显著
通过专家工作站的技术赋能,再生稻的产量和品质实现了双提升。头季稻平均亩产达到796.0公斤,再生季平均亩产479.6公斤,两季合计周年平均亩产1258.6公斤,较传统种植模式增产30%。在产量提升的同时,品质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再生稻的米质达到了优质稻谷标准,深受市场青睐。 在绿色种植方面,工作站推广的绿色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得到了有效应用,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了15%、20%,绿色种植技术覆盖率达到100%。这不仅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还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为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奠定了基础。
(二)产业辐射带动增强,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的成功实施,实现了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周边1500亩种植区域通过统一技术服务,亩均综合收益超过3000元,较传统种植模式大幅提升。订单收购价提升了10%,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官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年育秧能力突破8000 亩,不仅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优质的秧苗,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资供应、农机服务等,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本土团队成长壮大,技术推广能力显著提升
在企业专家团队的悉心指导下,本土技术团队得到了快速成长。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本土技术人员掌握了再生稻抗逆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核心技术,具备了独立开展区域技术推广的能力。目前,本土技术团队已成为孝南区再生稻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力量,能够为周边种植户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确保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落地生根。
(四)创新平台作用凸显,产学研合作深入推进
专家工作站的建设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通过与湖北省农科院的合作,工作站引入了一批先进的技术和成果,同时也为科研机构提供了实践基地,实现了双方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研究,探索解决再生稻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