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科协的帮助指导下,蒙阴县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为动力,扎扎实实地开展科普工作。
一是广泛深入地开展各种群众性的科普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科普橱窗、科普画廊、科普学校、科普图书室以及黑板报、明白纸等形式,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同时,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之春”、“科普宣传周”、送科技下乡、科技巡回报告和赶科普大集等活动提高全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参与。两年来,共组织科技下乡30余次,发放科普资料12000余册,开办科普电视专栏120余期。
二是大力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不断创新培训方式,以农函大为主渠道,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对广大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利用冬闲,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两年来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360余期,培训人数达27000多人次,特别是采取了把培训班直接办到村里、办到田间地头的方式,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积极引进、推广、普及新技术、新成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农村产业的结构调整。全县15万亩小麦、10万亩玉米全部实现了良种化,并实现了统一供种;全县50万亩经济林中,新品种面积达85%以上,普遍推行了人工授粉、果品套袋等新技术。同时,大力推广蔬菜保护地栽培、大牲畜人工授精、暖圈养猪、旱地养鱼、养藕等先进实用技术,大大提高了科技对经济中的贡献率。
四是加强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发挥科普示范带动作用。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为契机,大力加强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共建立高标准高质量的科普示范基地102处,其中有2处被命名为全省科普示范基地,有4处被命名为市级科普示范基地。最近我们结合土地流转,引导农民自发、自愿创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力兴办了中药材、优质果树等不同项目的示范基地。这些基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科技含量高,农民一听就明,一看便知,一学即会,真正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五是健全科普组织,加强科普网络建设。县委采取有力措施,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精干稳定的专业科普工作队伍。在机构改革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县委明确要求,全县的科普工作以科协为主,调整加强了科协班子和队伍。各乡镇也都及时进行了科协换届选举,配齐了科协主任;各村也都建立了科普组织。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员协会,并充分发挥基层学会、协会、研究会的作用。目前,全县发展农技协180个,其中,县级7个,乡镇级36个,村级137个,发展会员8200人,培养建立各类科技示范户4856个,在全县上下形成了一个上下贯通、左右相联的科普网络。如“长毛兔养殖协会”,目前已发展会员2480个,在我县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长毛兔之乡”的过程中发挥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六是加大科普投入,改善科普工作的环境和条件。近几年,在县乡财政保工资、保吃饭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县里将科普经费按人均0.2元列入财政预算,划拨到科协,并随着财政不断增长逐年增加科普专项经费;各乡镇也都相应落实了科普经费。同时,县里还拨专款增添了科普设施设备,有力地保证了科普工作的开展。
七是开展评先树优活动,进一步树立科普工作新形象。去年,根据《科普法》和我县实际,开展了全县首届“十大科普功臣”、“十大科技状元”评选活动;开展了争创科普示范村、科技带头户活动;开展了评选全县科协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科普工作先进个人活动,并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表彰,在全县引起了很大反响。其后,又对部分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回访,检查督促他们保持先进,再创辉煌。
八是进一步做好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和教育局等部门一起,较好地开展了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了“小制作、小论文”评选活动;开展了“小院士”、“小科学家”争创活动;积极组织参加了上级有关部门开展的青少年科技活动,使中小学生从小就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风尚。
九是全力做好“防非”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县科协连续四次分发市科协印制的科普宣传画4000余张,印制《依靠科学 战胜非典》科普明白纸5万余份,组装科普宣传大篷车,录制了 《中共蒙阴县委、蒙阴县人民政府致全县人民的一封信》、《传染病防治法》和防治非典科普知识等内容的录音磁带,在全县各乡镇、城区巡回宣传,发放明白纸,现场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组织县医学会投入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协助教育部门在各学校开设专题,对中小学生进行“防非”知识教育,把他们培训成每个家庭的“防非”宣传教育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