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上午,沂水县科技馆二楼化身"夏日昆虫研究所",一群孩子手持竹筒与木棒,正专注地组装会"鸣叫"的蝉模型,在这个温暖的春天提前探索夏日蝉鸣背后的科学奥秘。

"蝉宝宝要在地下住满四五甚至十几年,才爬上树梢完成羽化。"坚果科普活动中心的老师指着投影屏上的生命周期图,孩子们望着蝉蜕标本发出惊叹。原理解密环节,小视频揭开了蝉鸣之谜:当老师用动画展示腹部的鼓膜振动时,扎羊角辫的女孩恍然大悟:"原来不是用嘴唱歌,是肚子里的振动片在打拍子!"

动手实践环节,孩子们利用领到的材料,将竹筒化身蝉的胸腔,牛皮纸当作蝉的发声瓣膜,红绳穿过牛皮纸,一端连接小木棍固定,另一端系在鼓柄的凹槽里。一个小男孩反复地调试手柄上红绳的松紧,突然兴奋地举起作品:"我的蝉会颤音!"随着"机械蝉"此起彼伏地振动,教室里提前奏响着夏日的乐章。

本次活动将抽象的声学原理具象为指尖可调节的机械运动,当白色双面胶将精巧的纸质翅膀贴合在竹筒两侧,古老昆虫的生存智慧与现代孩童的创造力在振翅间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