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上午,沂水县科技馆二楼洋溢着智慧与欢乐的气息,一群充满好奇的“小小数学家”们齐聚一堂,在经典趣题的探索之旅中,亲手打破“数学枯燥”的刻板印象,解锁逻辑思维的全新大门。

活动伊始,老师带领孩子们从基础计算中领略奥数之巧。 课堂聚焦于“颠倒两位数相加”的趣味计算(如45+54)。老师不仅引导大家回顾了竖式计算,更传授了高效的“奥数思维”:“头加头(十位加十位),个位加个位”。通过具体例子(如45+45, 57+75, 99+99),孩子们迅速掌握了区分不进位与进位情况的计算诀窍。
对于进位难题(如57+75),老师还介绍了更巧妙的“头加头两边拉,再将结果相加”的口诀,让复杂的计算瞬间变得清晰简单。孩子们在紧张的限时练习和趣味比赛中,将方法运用得越来越熟练,速度和准确率不断提升!
紧接着,课堂的焦点再次转向了那个流传千年的经典趣题——“鸡兔同笼”。当老师抛出经典问题:“8个头,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时,孩子们瞬间被点燃了思考的热情。有的埋头执笔演算,有的尝试小声列举,更有听过上节课的同学用起了抬脚法。老师见状,神秘一笑:“今天,咱们一起学习“抬脚法”的另一种奇妙的思路。”

老师创设趣味情境:“听哨声!鸡抬起一只脚‘金鸡独立’,兔子抬起两只脚‘双脚站立’!”孩子们立刻沉浸其中。老师引导关键思考:抬脚后,所有动物只有部分脚着地。神奇的是,这时着地的总脚数比总头数多出来的部分,正好就等于兔子的数量! 为什么?
孩子们眼睛亮了起来:鸡只剩1脚着地,兔剩2脚着地。着地的脚数减去总头数(相当于每只动物都减去1只着地的脚),多出来的脚数,正是每只兔子比鸡多出的那1只脚贡献的!因此,兔子数量 = 着地的脚数 - 总头数。

整堂课以实践与探索为核心。在老师的巧妙启发下,学生们主动寻找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通过动手练习、小组讨论和思维碰撞,不仅成功破解了“鸡兔同笼”的难题,更重要的是深刻体会到了数学解题方法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另一种“抬脚法”的引入,让孩子们明白数学不仅是数字和公式,更是充满想象力和逻辑推理的奇妙游戏。
沂水县科技馆“科学小课堂”将持续深挖“经典数学命题”的宝藏,坚持以“场景化、游戏化”的创新思路策划活动。我们致力于让抽象的数学走出课本,变成孩子们可以触摸、可以创造、可以狂欢的思维盛宴!期待在未来的活动中,与更多热爱思考的小探险家们一起,解锁更多数学世界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