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千万条,控制传染源第一条。”传染源如何精准锁定?传播的“来龙去脉”由谁理清?这时就要靠流调队员出马。在临沭县疾控中心流调队里,最年长的同志即将退休,最年轻的是刚参加工作的“90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但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这个共同目标把三代人凝聚到一起。

董玉奎、孙梅旺和王继军都是经历过“非典”的“老防疫”、老党员,年逾半百仍主动请缨上一线,无论白天黑夜、风雪严寒,都跟年轻队员一样坚守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为了缓解年轻队员的紧张情绪,前几次出任务都是“老带新”、“传帮带”。“‘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我们做好防护就是安全的,不要紧张,询问患者相关信息时要有耐心,你可以这样问……”孙梅旺对同组的朱晓林讲解流调技巧。

年轻的队员们紧跟前辈的步伐,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锻炼成长。工作中,队员们经常是在瑟瑟的寒风中连续工作两三个小时,浑身都冻透了。平时活力满满的王言玲都冻得变了声,抽着鼻子说“收工回去得喝包感冒冲剂,平时扛扛就行,都不用吃药,现在得吃点,不能耽误工作。”

当接到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报告,流调队员要第一时间开展对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搜集各种线索,在大量、交叉的线索中找到传染的源头,梳理出一条可能存在传染的“链条”,就像侦探破案一样,在最短的时间内顺藤摸瓜找出所有密切接触者。“我们要摸清每一例病例的生活和诊疗细节,具体什么时间到过哪些地方?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接触过哪些人?有没有采取防护措施?内容纷繁复杂,需要一遍遍地梳理。”吴绍强说。他是传染病防治科的科长,平时工作就很忙,疫情来袭后,作为承担着传染病监测和疫情信息管理的科室负责人,责任和重担压在肩上,更是要不分昼夜地加班。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有些队员的工作岗位会有所调整,有的身兼多职,有的参与值班,有的协助其他组工作,有的一线、后勤两边干。王艳在进入流调队之前,曾负责外地返沭人员的信息统计工作;古丽在兼顾流调工作的同时,还负责应急物资储备库的管理;王广豪在做好数据报送工作的基础上,有时也客串现场流调员。
“愿做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谢印光笑着说。他是流调五组的队员,有一次凌晨接到紧急任务,因消杀组缺人手,谢印光明知自己有多年的冠心病,干重体力工作是非常危险的,但关键时刻他仍自告奋勇,背起50斤重的喷雾器当起了消杀队员,出发的路上他悄悄地吃了几颗速效救心丸。

这就是我们最可爱的队员,他们是疫情防控战线上的“孙悟空”,可以随时“变身”,转换角色,凭着一身本领“降妖除魔”;他们是训练有素的疾控战士,时刻听从号令,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锋在前,召必回,战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