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一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打响,全国各地支援力量纷纷奔赴武汉,和武汉人民共渡难关、共抗疫情,这其中就有来自临沭县大兴镇中心卫生院的志愿者卫源。卫源是临沭县郑山街道寨东村人,2008年毕业于郑州铁道警官高等职业学校,2009年至2011年在驻港部队服役,在服役期间受到嘉奖一次,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今年33岁的卫源已经是有着9年党龄的老党员,现在是临沭县大兴镇中心卫生院的一名公益岗职工。
自驾驰援武汉,千里逆行而上
疫情期间,卫源通过网络密切关注着疫情的发展,当他得知武汉缺乏人手、大量物资无法及时运输到医院的时候,他便有了到武汉做一名志愿者的想法,他说:“我是党员,我是退伍军人,支援武汉义不容辞!”1月29日凌晨,卫源的一条朋友圈“我想去做义工,就去疫情最严重的地方,活一辈子不能白活,总要做点什么......”,这时1992年出生、同样也是退伍军人的宋明译很快回应了卫源:“我也一直很想去武汉做志愿者,但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去......”宋明译立刻与卫源取得了联系,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去!在征得卫生院领导同意后,卫源和同伴一起开着自己的车,连夜奔赴武汉支援。

1000多公里的高速,两人开了十多个小时,中途仅在一个服务区短暂休息。到达武汉时,已是第二天上午的11点。他们从网上找到武汉红十字会的电话,及时与对方联系,当晚他们便在红十字会开始了志愿者服务工作。
志愿投身抗“疫”,扛起“硬核”担当
卫源在武汉市红十字会负责接纳各地捐赠的物资,由于情况紧急,工作人员缺乏,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累了饿了就在车上歇一会吃点简单的食物。2月1日,由于协和医院更缺人手,卫源和同伴宋明译被调去协和医院工作,他们与其他志愿者一起负责装卸物资。由于工作人员少,他们每天非常辛苦,手磨破了也得继续干,有时,还需要把搬运物资送到重症监护室。他们穿上密不透气的防护服,因为又是体力劳动,每次都是浑身湿透,带上口罩气都喘不过来。

卫源说,他在物资调配处负责接收、装卸各地的捐赠物资。从到的那天起,就不分昼夜,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只要干活,必须见红,这是我保持了十几年不变的习惯”,2月3日下午和其他志愿者一起从货车上卸下一宗捐赠到协和医院的物资后,卫源掏出手机对着右手磨破的血泡,发了个朋友圈。卫源所在的物资调配处,每天都会接收来自全国各地企业、个人以及海外捐赠的大量物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看到那么多人自己掏钱,想方设法地购买紧缺的口罩、酒精、消毒液等物资邮寄到这里,让人特别感动,能够感受到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英雄气概。”卫源说,“我们在这里做志愿者虽然很累,但是和一线的医务人员比起来,我们做的这点事真的不算什么”。
奉献不言苦累,书写青春力量
来武汉四十多天了,卫源亲眼见证了世界各国和祖国各地对武汉的支持,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他说,想到自己是从临沭过来的,作为山东人、临沭人,能为武汉抗“疫”出把力,再苦再累也值得。

在武汉的日子里,卫源时常把一些现场的工作视频发到单位工作群里,跟同事们分享,不仅是报平安,也是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武汉疫情防控情况,他也会在每天晚上回到住处后跟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高强度的工作以及防护服的闷热对他们来说不算什么,卫源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共同为武汉这座城市默默地付出着。“我是党员,我是退伍军人,国家有困难的时候我要尽一份责任,为国家出一点微薄之力。”是卫源最常说的一句话。当有人问他打算什么时候回家时,卫源坚定地回答“疫情不退,我们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