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市科学技术协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县区动态  >>  临沭县  >>  正文
临沭县援鄂英雄王裕虎:战“疫”归来终团聚
2020-04-02   审核人:

4月1日,随着临沂市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员结束隔离,来自临沭县人民医院的医生王裕虎回到久违的临沭家中,儿子“小援鄂”也终于见到了爸爸!王裕虎出发时刚满月的“小援鄂”,如今已满百天!

不畏风险采集咽拭子,在隔离病房与病毒面对面

1989年出生的王裕虎是临沭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主治医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他和医院其他医护人员一起冲在战“疫”第一线,每天只休息4至5个小时,近距离为病人采集咽拭子。1月26日,王裕虎又调到了非典时期建立的临沭县应急救治中心,这里收治着十多名新冠肺炎疑似病例,通过咽拭子采集,王裕虎确诊了两例新冠肺炎病例。

“早期,我们主要是通过采集咽拭子标本做检验作为确诊的依据。平日里看似最简单的咽拭子采样,却是隔离病区里最为危险的操作,这项工作需要直接面对病人口腔,面对这种有着强大传染力的病毒。”

操作的危险系数,王裕虎了然于胸,但他还是主动承担下了这一最危险的任务,在临沭县救治中心住院的十多个人中,大部分都是由王裕虎第一时间进行采集。穿上全套防护服再穿上手术衣,戴上护目镜和面罩,严格做好三级防护,可以说,这是王裕虎第一次在三级防护下做手术。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2月2日,临沭县人民医院医疗救治第一梯队全体党员6人,在临沭县应急救治中心火线党支部成立仪式上重温入党誓词,向党和人民作出庄严承诺。

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位党员就是一面鲜活的旗帜。手写的入党申请书,是王裕虎在战“疫”最前线接受党和人民考验的完美答卷,是一名“白衣战士”在生死火线铸就的坚定信念。

一个胆囊两地牵挂,“小援鄂”安全无恙

2月9日,作为临沂市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王裕虎奔赴武汉,当时小儿子刚刚满月。小儿子出生时B超显示未见胆囊,被医院告知疑似胆管闭锁。为了抗击疫情,王裕虎顾不上给孩子复查身体,第一时间随队驰援武汉。

“家里本打算孩子满月时复查,但抗击疫情任务紧急,考虑到孩子并非急症,出发前我也没有向单位反映孩子的身体情况。”王裕虎说。了解这一情况后,临沂市紧急启动关爱方案,迅速组建专家会诊小组,3月13日,一条绿色复诊通道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开启。

经过检查,孩子身体健康,检查结果让武汉、临沂两地的亲人如释重负,王裕虎心中悬了两个多月的石头也终于落了地。

有了这次经历,王裕虎和妻子陈树娜决定为宝宝起名为“援鄂”。“这样的名字对他的人生来说,可能会有一种纪念意义和促进意义,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够多付出一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王裕虎告诉记者,希望以此记录孩子的特殊人生经历,也承载起临沂和武汉的一份深情。

总能感受到温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月9日,作为临沂市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王裕虎奔赴武汉,在武汉汉阳国博方舱医院参与医疗救治,汉阳国博方舱医院主要收治确诊的新冠肺炎轻症患者。“一个人最多的时候要查看170多个病人,查房一次下来就得两三个小时,查房过程中还要细心鉴别哪些病人可能会发展到重型、危重型,从而及早采取措施,还要带着患者做CT、心电图等检查,安抚患者情绪。”王裕虎说。

虽然工作危险又艰辛,但王裕虎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武汉期间,他总能感受到来自武汉人民的温暖:刚开始生活物资和医疗物资都很缺乏,很多志愿者自发为医务人员分发工作餐、购买生活用品;公交司机从早到晚,坚守岗位,载医务人员往返于住处和医院之间……

“不管是同事之间还是医患之间,大家都有一个同样的目标,都在互相帮助。我能感觉到有一股力量在支撑自己,默默加油打气。”王裕虎说。

3月17日,王裕虎从湖北返回山东,隔离14天后,4月1日,他终于回到临沂。结束隔离后的王裕虎将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继续医生的工作。不过在那之前,他要先回家见见父母,并带着媳妇、孩子去看岳父岳母。“两个多月没见,真的是太想他们了!”

4月1日下午12点半,王裕虎终于回到久违的临沭家中。“小援鄂”也终于见到了爸爸!出发时刚满月的“小援鄂”,如今已满百天。抱起“小援鄂”,王裕虎不禁感慨,“两个月没见,儿子白了、胖了,以后会多陪伴他,弥补这段时间小家伙缺失的父爱。”

关闭窗口

临沂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临沂市兰山区博物馆前街南侧   电话:0539-8727780  鲁ICP备2025159973号